天然气行业逐步走向开放开放
发布时间:2013-10-31 新闻来源:燃气网
天然气行业从垄断逐步走向开放,有多重因素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促使天然气行业开放的内外因素,接着论述了天然气行业开放的进程以及非公有资本参与的现状。文章最后简述了开放带来的变化以及开放后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助于开放促进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健康发展。
天然气行业为什么开放
天然气行业得以开放,有外部和内在两方面因素的促动。
(1)资金的有限和技术、管理的相对落后成为天然气行业开放的推动力
在天然气产业的上游领域,勘探开发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上游勘探需要先进技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可以通过与外国大型能源公司合资合作,引进它们的先进勘探开发技术勘探和开采气田。同时借鉴它们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不但有利于增加天然气供应,降低开采成本,而且有利于降低天然气终端价格。虽然政府对上游勘探给予了不少投入,但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还需要更多的资金。
在天然气产业的中下游领域,由于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较晚,很多城市都没有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需要巨额资金,而目前政府基本取消了对中下游领域的投入,建设资金只能由企业自筹。吸收非公有资本可以拓宽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渠道,可以突破资金有限对企业发展的限制。而且我们在管道输送技术、天然气调峰技术、管线施工技术和检测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天然气工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带来相关工程技术和技能的转让,带来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2)中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渡时期,市政公用行业都在逐步市场化,天然气行业如果继续保持垄断,不开放市场,不允许存在竞争,则发展就会滞后。对天然气行业保护得越多越久,则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就越弱,相对外企的竞争力就越弱。因此,要抓住时机,逐步开放。
(3)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这对中国的经济和各个行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天然气产业的上中下游都应有一定程度的开放。
天然气行业开放的进程
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002年12月27日,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人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以及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其中的自然垄断业务,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对其他业务,非公有资本可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在内外因素的促动下,天然气行业不断开放。目前,天然气行业的开放是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开放,包括上游勘探开采、中游管道工程建设运营和下游配气。因上游领域带有寡头垄断的性质,中下游领域是自然垄断领域,对这些领域进行投资,可以产生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且由于石油价恪近年来一直呈上涨趋势,对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是一个考验,而天然气价格相对稳定,天然气价格与油价等热值相比便宜很多,因此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已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这些正是吸引非公有资本的原因。现存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非公有资本希望进入天然气行业的愿望得以实现。天然气产业的上中下游都已有非公有资本的加入。
在进入中国天然气行业时,欧美大型跨国能源公司往往倾向于气源开采、管道输送等上中游业务。目前,由于上游油气开采成本很高,风险太大,而下游领域属于自然垄断领域,燃气管网建设虽然投资巨大,却可以产生良好的投资回报,所以大型跨国能源公司的投资重心正在从上游向下游终端销售领域转移。外资没有成立独资公司进入天然气领域,而是采取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地方燃气公司合资的方式进入天然气行业。
2005年5月,壳牌先是与中华煤气和杭州市燃气集团组建杭州天然气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运营和管理杭州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随后,壳牌宣布与中百油联手共同开发长北天然气项目。该项目是壳牌在中国的首个陆上天然气田项目,也是目前最大的中外合作陆上勘探与生产项目。至此,壳牌在中国天然气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都找到了突破口。
与此同时,BP、壳牌等能源巨头将目光投向了刚刚起步但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LNG市场。它们希望通过LNG实现天然气的一体化供应,将国外生产基地的LNC输送到中国,中国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从目前来看,这些跨国公司拥有丰富的资源、强大的产能、完善的购销营运网络,控制着全球LNG贸易量的绝大部分,中国已成为这些巨头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目前都在同时与多个世界能源巨头进行LNG供应合同的谈判。
而BP、壳牌的成功,也同样引起了马来西业石油公司、 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巨头对中同能源产业的投资热情。
香港资本更多地介入到城市管道建设等下游业务。中华煤气已在包括深圳、南京、济南、青岛等30多个城市建立了燃气合资公司。希望凭借中华煤气的强大支持以及属下各合资公司的协同效应,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移植到国内的合资公司,将世界一流的燃气安全和服务标准在国内推广普及。在发展下游燃气市场的同时,中华煤气的港华燃气集团也积极参与中游管道发展计划。而其它如百江燃气等香港企业也在以各种方式进入天然气行业。
新奥燃气1993年进入燃气行业,1998年开始参与国企改革,从局限于廊坊到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城市燃气专业运营商,新奥的屡次跨越都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公用事业的相关政策。随着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天然气行业进入成本得以削减,一些民企纷纷进入天然气行业。目前,天然气行业中下游领域均有民营企业进入。
天然气行业开放带来的变化
天然气行业的开放带来了许多诸如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同时对国内天然气企业的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触动。
(1)非公有资本的加入为天然气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资金不再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
(2)外资进人中国的天然气行业,则技术转让更容易实现,跨国技术转让向企业内技术转让转变。中华煤气、新奥燃气和百江燃气等进入多个城市的燃气中下游领域,有助于不同城市燃气企业技术与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关键是比较核心和新兴的技术更易于交流、转让,从而得以共同进步,加快中小城市燃气企业向前发展的步伐。
(3)国外能源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无疑给国内天然气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带来了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国内企业应借鉴国外大型能源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资金和技术,更好地实现天然气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中石化已经借鉴国外能源巨头的做法,对公司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
(4)在上游勘探领域,特别是海上油气勘探领域,国内的石油公司早已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合作勘探开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了与国际习惯接轨、专业配套齐全的管理和技术体系。
(5)开放也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将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迫于竞争的压力,天然气企业将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意识,实现创造利润与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并举。竞争也将提高中国天然气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在变化多端的国际能源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对于提升国家的能源安全也是必要的。
(6)各地燃气公司组建集团,大力发展,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7)我国天然气市场已初步形成以国有天然气企业为主导,国外大能源公司、香港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市场竞争将逐步增强。
天然气行业开放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天然气行业的开放是一个逐步探索和总结的过程。开放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要关注新动向,要注意一些方面的问题,要使得开放真正从正面促进天然气行业长远的健康的发展。
(1)首先要确保公众利益和公众安全。特别是要确保居民用户等弱势群体的利益。
(2)从目前非公有资本与国内燃气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国有控股,用以克服非公有资本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弊端,这有利于保证供气安全,确保社会公益服务,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尤其是地方配气公司目前还是应该国有控股。地方配气公司有买方势力,又向终端用户提供天然气,所以,地方配气公司的地位很重要。
(3)天然气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因此,天然气市场的竞争规则,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与中国加入WT0的承诺一致,又要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要考虑保护国内企业少受冲击。
(4)天然气行业的开放应是渐进的,开放的速度和程度应该与天然气行业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给国内企业适应和缓冲的时间。
(4)外资有LNG供应来源,而天然气行业全面开放,外资可以建设管道、进行LNG的终端销售,从而实现LNG供应一体化,这对国有企业将是很大的冲击,国有企业应该做好应对竞争的准备。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